解讀丨我們為什么要看藝術展
近年來,藝術展越辦越多,各種類型的藝術展出現在大眾的生活中。但很大一部分人只是去看個噱頭,或者只是為了借著展覽拍照炫耀一番,沒有真正的理解藝術展存在的意義。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今天《藝術市場通訊》就來告訴你我們為什么要看藝術展。
丨藝術展覽層出不窮丨
著名的藝術評論家鮑里斯?格羅伊斯在《時代的同志》里提到:“21世紀初,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即不僅僅是大批量消費藝術,而且大批量生產的時代。當代藝術在今天成為了一種大眾文化實踐?!币蚨?,更多依托載體的出現,也讓當下的藝術展被賦予了多種表達形式。于是各種各樣的藝術展層出不窮,慢慢進入到大眾的生活。

在過去只有官方單位才能主辦展覽,而現在畫廊、商場等也都能辦展,加之私人美術館的大量崛起,展覽的重心逐漸從官方轉移到民間或者說轉移向市場,從而形成新的藝術生態鏈。
至目前,上海已有1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等全年免費開放,這個數字占到上海公共文化藝術展館總量的七成,免費開放已累計惠及觀眾4000萬人次。藝術場館免費開放的惠民政策始于2008年。到2011年,免費開放名錄擴展到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這一舉措大大降低了原本印象中“高大上”文化設施的門檻,拉近了藝術場館與大眾的距離,讓藝術展真正的進入到人們生活中。

十八大以來,上海的美術館數量從34家上升到78家,增加了130%。上海的美術館事業進入跨越式發展時期,已成為承載城市精神的文化陣地。據統計,2012年以來,上海累計舉辦展覽2024項,超過2230萬觀眾走進美術館,僅2016年就吸引了超過500萬觀眾,較2011年翻了三倍多。2017年依舊呈現數量穩步提升、規??焖僭鲩L的良好態勢。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共舉辦有4022個展覽。華東地區展覽數量和面積均處于領先位置,北上廣仍是我國最重要的展覽城市,辦展數量和辦展面積均位居前三。除了展覽數量的增加,我國展覽業專業化水平也大幅提升,展覽題材、組織運營、觀眾等方面的專業化程度都在不斷提高。
丨藝術展覽的意義丨
觀眾進入藝術場館內,既可以豐富其業余生活又可以接受藝術的熏陶。在一些大城市幾乎是月月有展覽,周周有文化,看展成了一部分人的必需。這些文化藝術品在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同時也宣揚著文化藝術的精神。

藝術展覽除了給普通觀眾以美的享受,更是對藝術愛好交流者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為文化藝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便捷。藝術展覽為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者也搭建一個鑒別、收藏的平臺。一個大展,展出幾十名甚至幾百名畫家的作品,誰的作品好,誰的品位不高,收藏誰的,不收藏誰的一目了然,這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品評、鑒賞的過程,為日后收藏作了充分準備。
藝術展覽為文化藝術產業注入了新鮮血液,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提供了賣品和拍品。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在進入市場之前,都是通過辦個展和參加全國性的大展被市場所接受,以賣其作品為起點,這不但是為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增加了新人,同時也為藝術家本身被社會接受創造了條件。舉辦藝術展覽可以擴大參展藝術家本人的知名度,增加個人亮點,同時也是對藝術家的一種鼓勵和鞭策。只有真正近距離觀看了作品才會對一個藝術家的創作產生直觀感受和所表達的體會。在現場領悟到的還有策展人要在展覽中所闡述的概念,業界人士在互動的同時也抒發對于這個展覽或者藝術家的看法。


藝術展覽是文化藝術事業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源。藝術展覽越來越興盛在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藝術市場的繁榮,另一方面對群眾的熏陶作用不可估量。其中也不乏一些年紀尚小的青年學生在看過展覽后,對其也許就是終生的影響。展覽的意義在我們的生活里好像沒有太明顯的影響,卻始終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丨藝術展覽需要用心感悟丨
不少人認為藝術是難以捉摸的,無論自己如何努力地欣賞作品,似乎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皟刃锌撮T道,外行看熱鬧”。在看展時,其實有不少抱著以“提高生活水平及審美趣味”為目的的“外行人”,他們大多數時候都處在一個“我是誰?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的迷茫狀態中。因為沒有受過相關教育,沒有對應的美學知識儲備,所以看不懂作品、不了解作品的背后意圖是常態。由此才會出現拍照發朋友圈、給作品配文等玩味狀態。但是當聽到這些作品連城的價值后也會心生疑惑“這種東西為什么能以天價賣出?這究竟是為什么???”是我們不懂藝術了還是藝術變了味?似乎藝術展覽只有行家才值得去看。

相信大家對去年大熱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的“故宮跑”事件和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的“上博隊”現象一定不陌生,毋庸置疑這種現象表明了市民對藝術的熱情高漲,但同時也不排除這與過度報道宣傳有關,導致很多不明所以、只湊熱鬧的人跑來,這就需要平衡普通觀眾與專業人士之間的需求了。
對于一些大師級的看展人來說,他們可以不計較時間地盯著一件作品,看它的韻味、神氣,從作品的創作時代談到社會背景再到藝術家的人生經歷,可以對作品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但對更多普通觀展者而言,要達到這種程度有一定的困難,更多的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這一點也正是現在大部分觀眾所欠缺的,大家一味的去追求隱藏在背后的真實意義,過分的揣測藝術家的內心,卻忽視了作品對自身最直觀的感受。

有專家提出,不要擔心有些藝術品觀眾暫時看不太懂,要相信在長期的藝術熏陶下,人們對美的欣賞能力會有提升。以中華藝術宮為例,開館至今接待的至少600萬人次的參觀者中,專業人士只在十分之一左右,對于大多數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人而言,看一次展覽,至少可以了解一些藝術、歷史和文脈,那就是一種文化熏陶,其中的精神意義是潛移默化的。
其實藝術是沒有一個固定的理解的,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正如1917年的一次藝術展覽,它顛覆了人們對藝術傳統的看法。在那次展覽上杜尚沒有拿著任何他的畫作來參展,而是提著一個大物件入了場,大家紛紛投來好奇的目光,想一探究竟到底是什么東西。只見他走到展位,把這個大物件小心放好,當他掀起展布的那一瞬間所有人的下巴都掉了下來,這竟然是一個從超市里買來的小便池!小便池上還有他簽的假名叫RMVTT 1917,杜尚指著這個小便池說他就叫做《泉》。
于是整個紐約乃至西方的藝術圈全都沸騰了,借著這個小便池,杜尚徹頭徹尾地諷刺了當時的藝術機構和藝術評論。這個挑釁的行為也向眾人宣告:所謂被認可和被吹捧的藝術價值不是來自藝術品或藝術家,而是來自官方的藝術機構,沙龍,著名博物館,美術館。大街小巷的垃圾到了博物館也就成了藝術品,這些作品不是藝術家的創作,而是藝術機構的創作。從此人們

開始反思藝術的概念和邊界到底是什么?于是杜尚就提出了藝術其實并沒有所謂的經典與非經典,也沒有所謂的權威與非權威,世間萬物不論美丑都有可以成為藝術的權利,甚至大街小巷的垃圾也有成為藝術品的權利。從此展廳的內容變得豐富起來了不再是只有繪畫和雕塑,杜尚也就成為了開創式的人物。從此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追隨度上的腳步紛紛做起了真正顛覆傳統意義的藝術創作。

▲杜尚為蒙娜麗莎畫上小胡子
從上面的例子里我們知道:當你去一個展覽看展時,不要一味的追求作品真實的意義,藝術的價值就在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用心去感受作品給我們傳達的意義就夠了。通過屏幕你不可能清晰看到畫家下筆的果斷,構圖的精細用心 一個筆觸里包含著幾種顏色。隨著筆觸線條走動你無法感受到一種自由、狂野而又富有張力的色彩線條。但當你站在作品前,內心一定是和照片圖片的感受是不同的。用心而不是用手機去看藝術展,相信你一定會得到不一樣的體悟。
丨用正確的方式看展丨
在如何看展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明確看展的心態及目的。在面對如此多的展覽選擇時,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慢慢品味,畢竟不適合自己的再“高端”也難以消化。既然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展覽并且來到了展覽現場,那一定是對展覽抱有一定期待的,那么你就應該在看展時盡情享受這場藝術盛宴,而不是走馬觀花地到此一游、拍照留念。
在這里小藝建議大家可以嘗試以一種新的視野去看藝術展。比如在欣賞一幅畫作時,試著以不同角度、方式來品味作品背后的含義。注意看各種元素的構成和布局、筆觸的軟硬、顏色的構成、物件、人物與背景的處理手法、光的來源和陰影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用心去感受作品帶給你的情感共鳴和沖擊。在欣賞一件雕塑或裝置時,不妨圍繞著作品走一圈,試著去思考它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作品如何與這個空間相互呼應、作品造型的寓意和作品本身想表達些什么。

▲杰克遜?波洛克 《No.5,1948》
從色彩明艷的古典油畫、淡雅的筆墨畫、怪誕荒蕪的現代版畫,到看似可以丟棄卻表達了深刻內涵的垃圾桶、甚至是立在公共場所的各種怪異雕像等,這些藝術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往往能很快抓住觀眾眼球。在觀眾大開眼界的同時,也應該思考“為什么這些作品被稱為藝術?”“藝術家想表達什么?”如果遇到某個感興趣的作品,不妨記下作品的名稱及信息,以便日后更好地對作者和其作品深入了解。
很多人會說當代藝術真的是一點都看不懂,在這里給大家總結兩點:第一,要有一個包容的心。畢竟藝術發展到今天,它的歷史很長,而且步伐也越來越快,信息很龐雜。藝術的發展有的時候就是要讓你感受到一種新的可能,看一件你從沒有見過的作品,不要馬上下結論,可以先了解一下藝術家的創作思路、藝術脈絡,然后再看他的作品,你會有新的體驗;第二,要有一種認知,你不喜歡不等于不好。今天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它們的出現基于不同的個體經驗,基于不同的學術脈絡,因此不要輕易否定一件作品,除非你對它包括它的脈絡很熟悉,否則妄下斷語只會告訴別人你的無知。

看藝術展覽就像是一個不斷發現和探索的過程,你要做的就是用心享受這場視覺盛宴。通過不同作品的對比,不斷地積累藝術文化知識,你便會慢慢打開通往藝術的大門,發現每一件作品的獨特之處。
結語:
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曾說過,“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彼囆g展的存在就是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平臺,讓大家在藝術中感悟生活。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成為藝術家,但看好的展覽無疑可以無形中升華你的思想,讓你更好的生活。
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